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进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及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办公室要求,依据《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2022—2025年)》,结合汽车行业和职教战线需求,制定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汽车行指委)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贡献力和支撑力
(一)具体举措
1.完善秘书处工作机制,明确行指委、各专委会职责分工;完善委员“年度履职尽责”考核制度,明确规定任务和自选任务、工作量和贡献度的关系,在机制上激励委员凝心聚力,形成有显示度的咨政支撑;不断优化委员队伍结构,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组织生态,做好新一届委员会换届工作;
2.强化需求导向,优化汽车行指委线上学习中心功能,助力委员及时了解产业新趋势、新技术、新需求和教育部相关新要求,不断提高委员的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能力;
3.发挥各专委会工作职能,强化中期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委员履职尽责意识和年度工作成效,扩大汽车行指委和各专委会的影响力;
4.定期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审议汽车行指委年度总结、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及相关制度的修(制)订工作,确立下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
5.全面提升“三个能力”建设,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进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二)目标或成果
1.启动相关制度修(制)订工作,形成《汽车行指委制度汇编》;
2.完成委员学习、工作和宣传平台信息化(2.0版本)建设;
3.召开8个专委会中期工作推进会暨相关专业(专门)领域学术交流活动;
4.根据委员履职率(工作量)和贡献度,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和生态,完成新一届委员会换届工作;
5.承担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汽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稳步提升建言献策能力
(一)具体举措
1.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需求分析,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技术前沿,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大模型等)在汽车产业的创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教育部委托的汽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着力解决教育教学领域的关键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与政策建议;
2.聚焦职业教育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围绕“新汽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教改革、“五金”建设、产教融合、课程思政、职业本科专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数字化、职教出海等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组织的学术引领力;
3.服务各级技能大赛,围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赛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各层次技能大赛,做好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推动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服务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供给。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产教融合类支撑项目立项;
2.完成《汽车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研究与指导》专项课题结题工作;
3.完成《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5)》出版;
4.完成70个左右课题结项,并择优进行成果转化;
5.提供各级汽车类技能竞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加强标准建设,推动重点项目成果应用
(一)具体举措
1.指导重点领域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精品课程并配套数字教材,适时择优推广应用;
2.组织开展“百城千校”专标宣贯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宣讲等方式,开展新专业教学标准宣贯工作;
3.根据新版专业教学标准,系统推进相关院校进行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
4.重点加强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研讨及课程标准研制,持续优化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助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
5.严格执行国家项目遴选推荐工作流程,重点培育、遴选和推荐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和项目。
(二)目标或成果
1.指导重点领域课程改革试点完成阶段性成果;
2.新专业教学标准宣贯不少于2000所院校;
3.启动22个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
4.完成职业本科汽车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研制工作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中职、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工作;
5.完成教育部委托的国家项目遴选推荐和评审工作。
四、强化AI赋能,分布式推进汽车职教数字化建设
(一)具体举措
1.组织《汽车AI通识》通识课程开发与教材出版,举办专业教师汽车AI通识教育和数字素养集训营,启动相关课程试点工作,推动专业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促进学生跨专业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2.探索开发AI智能课程生成系统,依据行业数据大模型动态更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教学案例库,优化教学资源库;
3.组织搭建“云-边-端”协同分布式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支持VR/AR远程操作工业机器人、车联网诊断设备开发,分区域部署分布式AI实训节点,鼓励各院校建设特色模块(如电池检测、自动驾驶等),探索跨区域实训联动试点;
4.挖掘汽车行业企业的课程思政素材,组建基于云端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库,探索基于AI共建共享的应用模式创新。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汽车AI通识》教材出版,推动教学资源库智能化改造覆盖50%的汽车专业;
2.搭建“1个综合AI汽车职教平台+N个区域特色分布式中心”的架构,开发10个汽车类AI实训模块;
3.建成1个基于AI共建共享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库。
五、强化常态化调研,助力教科研水平提升
(一)具体举措
1.组织委员开展“访企入校”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四新”应用现状及实际岗位需求,深入院校调研专业建设经验做法,对标新业态、新需求,剖析产教融合重难点与堵点问题;
2.每位院校委员年度调研覆盖不少于10所“非委员”职业院校(中高本)和不少于5家典型企业(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或售后服务类企业);
3.每位企业委员年度调研覆盖不少于5所“非委员”职业院校(中高本)和不少于10家典型企业(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或售后服务类企业);
4.每位行业委员年度调研覆盖不少于30家典型企业(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或售后服务类企业);
5.按产业集中度分区域调研汽车行业各领域人才需求,扩大专项调研范围,增加样本数据量;形成区域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调研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调研质量和人才需求预测精度。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不少于2000所各层次学校调研,不少于1500家各类典型企业调研(每个专委会不少于200家企业调研);
2.完成《“新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6)》调研任务,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3.完成《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5)》调研任务,研究成果正式出版;
4.完成“访企入校”各站点调研报告。
六、强化产教融合,助力“一体两翼”运行体系建设
(一)具体举措
1.组织专家对关于“一体两翼”的国家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解读,深刻理解政策内涵,进一步明确实施路径;
2.启动一批“一体两翼”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3.组织委员深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组织联合体和共同体牵头单位总结“一体两翼”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一体两翼”运行实践指导手册》;
2.完成8-10个“一体两翼”实证研究课题立项;
3.完成《“一体两翼”建设年度调研报告》;
4.编制《“一体两翼”建设典型案例集》。
七、强化立德树人,持续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进院校”工程
(一)具体举措
1.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工匠/大师进校园”和职业素养公益教学点建设、职业素养师资公益培训等活动,推动“职业素养教育进院校”工程更大范围实施;
2.结合汽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建立职业素养汽车类典型案例库;推动以汽车素材为主的职业素养教材(高职类)的更新迭代和职业素养教材(中职类)编写和出版。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14场“劳模/大师进校园”主题活动和2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进校园”巡讲活动;
2.完成8场职业素养师资公益培训和新增不少于30个公益教学点建设;
3.完成面向中职学校的汽车类《职业素养》教材的出版。
八、强化均衡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
(一)具体举措
1.持续开展汽车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等乡村振兴定点帮扶项目,面向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汽车类教师能力提升公益培训,组织东部地区优质院校与西部院校结对帮扶(包含但不限于资源共享、送课上门和设备捐赠等),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助力汽车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组织委员单位参与甘肃、河北、新疆、宁夏、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海南、安徽、广西等地“乡村振兴”汽车职教定点帮扶类公益项目,提供师资公益培训、软硬件设备及配套资源捐赠,助力特定区域乡村汽车技能人才培养。
(二)目标或成果
1.完成10所帮扶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提升20人次,并建立帮扶教师档案袋;
2.协助培养培训特定地区汽车技能人才1000名。
九、强化教师能力提升,持续开展师资公益培训
(一)具体举措
1.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汽车新技术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公益培训;
2.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群)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和科研能力等开展职业能力公益培训;
3.政行企校协同,有组织实施系统化的师资培训及“国际化”认证,打造一支既熟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目标或成果
1.面向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开展不少于16期师资公益培训班,培训教师不少于800人次。其中,每个专委会不少于两期100人次培训(每期培训时长不低于32标准课时);
2.组织开发新技术领域系列教材,协助培育一批“金课”项目,联合培养一批“金师”青年教师团队;
3.培养一支数量不少于20人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十、加强海外标准、资源和装备适配,助力汽车企业出海
(一)具体举措
1.组织开展“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国际合作职教赋能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推进汽车职业教育国际项目合作平台的建设,探索“标准+课程+人才”出海模式;
2.推动“标准出海”计划,组织国内优质汽车职业教育/职业标准(如:电动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落地应用,助力企业出海和职教出海;
3.组织龙头车企、行业组织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优质职业院校在域外国家或地区通过联合办学、国际师资培训、远程技能培训、海外工匠学坊等形式,实施新能源汽车海外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助力企业出海。
(二)目标或成果
1.推动完成3项汽车职教相关标准研制,输出不少于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
2.推动2家龙头车企、行业组织和5所职业院校在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实施开展新能源汽车海外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不少于100名“本土化”技术骨干;
3.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行业机构、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加快推进汽车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